明言?
到了这个时候,还言个什么?
刚才那个生撕了侬元高的怪物走了,可是这大帐内外,还有不少人。
杨守文露出疲乏的表情,似乎有些不耐烦了!
四个蛮王见状,哪还敢再啰嗦,忙不迭躬身道:“总管乃是为我们考虑,我等又焉敢不识好歹?本想着留在这里,协助总管抵御叛军。可现在看来,总管已胜券在握,我等便不给总管添麻烦了……我等这就告退,预祝总管此战,旗开得胜。”
杨守文微微欠身,一副疲惫姿态。
“如此,那我就不挽留四位大王,还请保重。”
说完,他招手示意苏摩儿上前,更吩咐苏摩儿把四个蛮王送出去。
待蛮王们离开之后,杨守文顿时精神起来。
“传令下去,命王元珪严密监视各部人马的动作,若有任何风吹草动,可直接联络来猿明秀,请他派人协助。”
四个蛮王答应离开,但也不能不防他们会别有居心。
以雷霆之势灭了侬元高的部落,更斩杀侬元高在大帐之中,该有的威慑力都有了。
可这些蛮夷反复无常,万一突然反悔,势必会有麻烦。
所以,杨守文还是非常小心,命人监视着蛮王的动作,同时又派人通知孟涪,让他着手准备,将驻扎在安乐溪东岸的飞乌蛮人做好准备,随时渡河,迁入蔺亭……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官军的动作,势若雷霆。
正如杨守文所说那样,侬元高不在,他手下虽然有数千人,却不堪一击。
王元珪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灭掉了侬元高的部族,而后监视着其他四个部落,趁着夜色离开了蔺亭。
杨守文倒是没有欺骗那四个蛮王,他此前让王元珪驻守都宁,也是为了做准备。
毕竟,四个部落加起来也有两三万人之多,都宁并不大,突然接待如此多的人马,肯定会手忙脚乱。王元珪就是去打前哨,建好了营地,可以随时接待这数万难民。
当然了,大战结束之后,这些人如果愿意返回,杨守文也不会反对。
但那时候,飞乌蛮就可以站稳脚跟。
以飞乌蛮人数的优势,再加上诸欢带走的那些飞乌蛮人将来也会回归,那么孟涪的族人,将成为蔺亭最大的部族。同样,四个蛮王返回时,绝不会甘心被孟涪压制,如此一来,蔺亭便不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,并且会维持一个平衡的局面。
天,快亮了。
杨守文彻夜未眠,一直到王元珪派人通报,四个蛮王返回营地后,倒是没有出什么幺蛾子。他们只是派人查看了一下侬元高的营地,而后便拔营起寨,离开蔺亭。
当然了,两三万人开拔,不是小事,也不是一两天内可以完成。
但只要蛮王们表明了态度,族人自然就会跟随。更何况,此前的战乱,已使得蔺亭的蛮人,早已人心惶惶。
杨守文,总算是可以松了口气。
杨茉莉鼾声如雷,睡得香甜。
而杨守文则在大帐中,奋笔疾书。
他再次上疏朝廷,恳请在蔺亭置县。
蔺亭面积宽广,土地肥沃,气候也非常温和,是宜居之地。
只是此前这里乃是蛮荒,后来又被蛮夷占居,汉人大都不愿意过来。
这在杨守文看来,绝非一件好事。自太宗以来,设立羁縻州,令蛮人自治。可结果呢?这些蛮人并未收到教化,更不要说归心朝廷。他们始终被排斥在汉人的圈子外,独立生存。一旦发生了变故,他们就会出现摇摆,说穿了就是不稳定因素。
所以,杨守文觉得,这羁縻州的制度,其实并不完善。
据说唐太宗登基之后,对蛮夷和胡人一直怀有几分畏惧。他即担心这些胡人蛮夷进入中原,会造成不稳定;同时又觉得,胡人和蛮夷既然归附,也不能不去接受。
于是,他创立了羁縻州制度,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稳定了当时的局面,但同时……
杨守文把奏疏写完,按了印章。
他正要唤人进来,却见桓道臣匆匆跑进了大帐。
“总管,叛军开始集结了!”
“哦?”
杨守文闻听一怔,旋即醒悟过来。
“看起来,那甘罗是要行那困兽之斗了。”
粮食没了,粮道断了……
身后,是毒虫猛兽肆虐,毒瘴蔓延的不毛之地。
想撤退,几乎是不太可能。甘罗手里,现在没有了粮草,唯有背水一战。他只能向前走,击溃官军,夺取县城,然后才可以稳定军心。否则的话,他将死无葬身之地。
杨守文道:“这甘罗,倒是有些魄力!”
说完,他站起身来。
“传令,擂鼓升帐。”
桓道臣立刻领命而去,片刻后,蔺亭大营中,战鼓声隆隆,号角长鸣。原本平静的军营,顿时沸腾起来,人喊马嘶,喧嚣声此起彼伏……
正如杨守文所猜测的那样,甘罗没有退路了!
撤兵?
如果没有那千里不毛之地,如果粮草充足……就算不充足,能予以维持也行,甘罗绝对会选择退兵。可是现在,粮草被一把大火几乎烧的干净。一顿早饭之后,军中已无半颗稻米。如此情况下,士兵们如何长途跋涉?又如何去通过那不毛之地呢?
还有,如果竹子岭被唐军偷袭的话,他们退走,还需要面临唐军的阻击。
甘罗不知道会有多少唐军等在归途中,但他知道,想要安全撤走,几乎没有可能。
所以,唯有前进!
只要击溃了官军,就有一线生机。
他记得以前在中原游学时,曾听过一个典故,叫做破釜沉舟。
今日,他也要效仿那些唐人的典故,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……也唯有这样,才有出路。
所以,甘罗点齐了三万大军,浩浩荡荡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