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留二人,姬溪让他们继续擂鼓,轮番着敲,片刻也不许停。而他自己呢,也不理会那些越聚越多,对他指指点点,窃窃私语的百姓,就那么大大咧咧的站在府门前,不言不语。
鼓声中,百姓越聚越多,县寺的佐吏也一个个的到来,姬溪没怎么搭理他们,直接命令他们进去打扫庭院。
日暮时,让两个擂鼓的停下,带着他们走进了县寺,直接关了大门,一句话都没有对百姓说,弄得所有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正堂之内,看着零零散散的二十五人,姬溪大马金刀的往正位一座,看向当先一个三十几许的儒生,问道:“你是县丞?”
儒生抱拳一拜,答:“下官徐启,拜见县令。”
姬溪问:“徐县丞,你可知罪?”
徐启道:“下官知罪。”
姬溪问:“何罪?”
徐启答:“玩忽职守之罪。”
姬溪呵呵一笑,却是遇到了个明白人,便不再深究,转而问道:“县尉呢?”
徐启答:“本县县尉早在三个月之前便不知去向。”
姬溪目光微眯,却随意的问:“你知道去哪了吗?”
徐启直言回答道:“虽不知行踪,但无非是仗着武力落草为寇罢了。”
姬溪又问:“难道没拉着你一起去吗?”
徐启直言:“下官身为汉臣,安能做此无德之举。”
一番对话,姬溪觉得自己大概摸出了这徐启是个什么样人。其人或许有些才学,但还远远谈不上经天纬地,这蓝田县的现状便是最好的佐证,但这人刚正不阿,心怀坦荡倒是实打实的。
这样的人,或许不足以帮助姬溪成就功业,但只要给他一个具体的任务,他还是能够认真细致的完成的。
所以,当姬溪问他蓝田县的现状时,这徐启未有丝毫的迟疑便如数家珍的细细道来,全程毫无晦涩,显然是下了真功夫的。
而徐启所道出来的现状,却像是一座大山般的压在了姬溪的心头。
这徐启乃是中平三年,也就是四年前来到这蓝田县当县城的,那时候虽有黄巾贼乱,更兼有十常侍祸国,可蓝田县的百姓还是能够勉强生存下去的。可就这短短四年光景,蓝田县就从当初的三万余户锐减到了现如今的不足两万户,且还在不断的流失。
姬溪听完后,陷入了长久的沉思,问出了一个他最担心的问题:“徐县丞,我且问你,现如今的蓝田,耕种几何?荒芜几何?”
徐启苦涩的一笑,道:“县志记载,顺帝时的蓝田县,良田四十万亩,可近年来连年战乱,大部田地相继荒芜,今年秋后,更是只播种了不足五万亩。”
姬溪大急,问:“你刚才不还说,现今的蓝田县尚有二万户,为何只耕种了十万亩,难道我蓝田子民,具皆是好吃懒做不成?”
徐启的脸色相当难看,道:“天灾战祸,百姓何辜?”
姬溪一愣,刚想发怒,转念一想却明白了过来,不是徐启的问题,更不是百姓的问题,而是朝廷的问题,是这世道的问题。百姓们又何尝不想耕种,可没有余粮,拿什么去耕种?余粮哪里去了?一部分被老天夺去了,一部分被贼寇夺去了,一部分被名义上的诸侯夺去了,剩下的那一点点,被自己的肚子夺去了。
堂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,姬溪仰天长叹,自己这不过是初来,便摊上了这么大的事,自己这小肩膀,扛不住啊。
良久,姬溪抱着侥幸的心理问道:“我蓝田境内,可有世家大族,家资颇丰之辈?”
老天爷把姬溪的门关上了,可还是给他留了条窗缝,徐启点头道:“蓝田县关中要地,氏族倒是有不少,名望颇深者更是比比皆是,若论家资浅薄,下官倒是不甚明了。”
姬溪又问:“最有实力的是哪家?”
对这个问题,徐启倒是回答的很干脆,直言道:“那肯定是吕家。吕家世代经商,门内子弟也颇不凡,年前更是嫁了一女于董相国作妾,堪称蓝田境内的第一豪族。”
闻言,姬溪目光幽幽的想了半响,道:“今日你等先行离去,明日发布告示,就说三日后的晚间,本官要在城外大宴百姓,不论城内还是城外,所有百姓都可以参加。”
闻言,徐启等人大惊失色,刚想问姬溪拿什么来大宴百姓,姬溪却挥了挥手,让他们各自退下。
众人离去后,姬溪回到了后堂,想去床上躺会休息一下,可却发现连床被子都没有,于是愤怒的一脚将床榻踢成了两半,咬咬牙走了出去。